二维码

视点荟萃Viewpoint Assemble

基于学校需求的教育督导回访(二) ——谈谈其现实状态及缺失2016-07-30

汤赤

        在《基于学校需求的教育督导回访(一)——谈谈其行动意义及特征》中,笔者已经对教育督导回访的行动意义及特征进行了分析,大家想必对教育督导回访的认识已经不再陌生。在此基础上,再来作如下探讨,即现实督导回访的状态如何,各个环节的工作流程怎样,还缺失了什么。

       三、对现实督导回访状态的评估

       现实的教育督导回访工作状态如何?通过大量的观察和访谈,我们得出一个结论,即理想与现实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。差距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。

      (一)督导人员需完善回访的基本工作流程

       一般来说,督导回访工作涵盖以下三个环节。

       首先,向学校发出回访通知。通知内容会包括:与学校商定回访的具体时间;告之回访的基本要求,如资料准备、会议形式、访谈人员等。本环节是督导回访的准备阶段,常常会忽略对学校目前的情况进行全面地了解,把握督导回访的重点方面也有欠缺,工作流程中已经省略了一些细节。

       其次,到学校进行回访活动。活动内容会包括:由督导学校的责任督学召集会议,听取校方的改进工作汇报;双方进行常规的交流;责任督学归纳点评;对学校相关人员(如中层干部、教师、学生等)的个别访谈;适时的校园观察、资料查阅分析等。从多数督导团队的回访来看,现实中这一环节的活动大多会局限在听学校汇报、进行常规的交流及责任督学发表即兴评论这三个部分,而对学校相关人员的个别访谈、校园观察、资料查阅分析等这些环节会被人为地省略。

       再次,回访结束后撰写督导报告。督导回访报告(表格)会包括:督导报告当时提出的问题与建议摘要;学校改进情况阐述;学校发展改进的新思考;督导方对学校改进发展的新建议。这里,督导回访人员会填写督导回访情况表,但对学校提供进一步整改的意见往往会被忽略。

通过以上对督导回访流程的反思,我们发现,粗放式的督导回访在诸多方面值得完善,为此将在《基于需求的学校教育督导回访(三)

      (二)学校改进态度挑战督导回访者的心理感受

       将学校督导后的改进态度、改进行动、改进效果三要素可以列表(表1)进行比对研究。

 

学校改进态度

学校改进行动

学校改进效果

督导“结论”的归因

    积极主动型

表现积极、迅速化

可能好也可能不佳

督导结论认同度高

    抵触对立型

表现反抗、对立化

效果为零甚至负效果

督导结论极端否定

    消极被动型

表现应付、形式化

不明显、“表面文章”

督导结论消极认同

      备注:现实的学校督导中,大多数学校态度属第一类,反映出督导的整体评估水平;抵触对立型的学校较为少见,但仍然存在,反映督导结论出现差错情况,客观存在;第三类情况并不少见,原因比较复杂,但其中对督导人员的挑战是不言而喻的。

      上表中可以看出,学校改进的三种态度类型,与督导结论(督导报告)的认同度相关。基于此,作为回访的督导人员而言,需正确对待督导回访者的心理状态,对不同的心理反应应该有不同的对策。面对积极主动型学校,要在肯定态度、行动的前提下,为学校提供改进的方法、建议等,争取最好的改进效果;面对抵触对立型学校,则应先反思自我工作,及时地和学校沟通,找出抵触对立的真正原因,若发现结论和事实间有严重的偏差,则要勇于承认、乐于改正;面对消极被动型学校,要分析原因,究竟是学校整体的精神状态问题还是接受督导的态度问题,抑或是其它问题,总之,要切中肯綮、沉着应对,作好细微处的工作,不因学校的情绪,而影响回访的工作状态、工作质量。

      (三)学校改进行动引发回访者的专业性思索

       学校在接受督导后,反映在改进的行动中,已划分出三种类型。

       对于诸类型的分析,作为督导人员,不应该仅仅进行简单的归因,应该进行深入地思考:督导人员自身的专业水平是否与你正在从事的回访工作相匹配?满足学校需求的契合点在哪里?因为研究发现,督导人员专业水准的深度与学校行动的力度呈正相关,面对积极主动型学校占比更大的情况,最好的做法就是继续提高这个比率。

       在积极主动型学校,占督导后学校主体的背景下,要提升学校的质量,改进其行动效果,前提就是要保证督导人员的高水准。督导人员的水平高低,直接决定着对学校准确情况把握;决定着对学校经验、成绩及不足、问题的点拨技巧和处理力度;决定着督导报告上报发布前那段时间,所做的大量细致而有价值的沟通工作的意愿。否则,会人为地降低积极主动型学校的占比。最后,还应指出督导人员必须特别重视出督导报告这一工作,一定要设立双方的互动、讨论环节,增进共识。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学校对“结论”认同性的差异。

      (四)学校改进效果引发回访者的绩效反省

       发展性学校教育督导,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通过督导有效推进学校的发展。如果学校经历督导后,没有太大的发展起色,究其原因,或许由诸多因素所致,但千万不能放弃督导层面的反省。反省的问题可以涵盖以下诸点:前期的督导工作是否做好?有没有判断性的错误?为什么学校的发展状态没有激发出来?等。

       督导回访活动尤其要避免一种倾向,即回访活动只看学校,看学校是否有改进,改进的状况如何,把学校的改进不足归因于学校的态度和执行力。殊不知学校的改进、改进的状况不只决定于学校的自身,还决定于前期督导发现的问题——基于需求鉴别的学校问题是不是准确,因此,督导人员要纠正自己的思维习惯。也就是说,督导回访的绩效反省应该沿着这条路径,即“看学校,想督导;想督导,再看学校”。“手电筒”(查照学校)和“镜子”(反思督导)同时用,前者是照学校,后者是照自己(督导);唯有同时照,才能真正提升督导的绩效,这也是督导在反思中前进的必由之路。

       以上对督导回访程序的回顾与反思,我们不难发现督导回访缺失了一些对细节性的精细化关注。

       四、对学校督导回访缺失的思考

着眼于学校的发展,着眼于学校需求下的问题突破式发展,来思考督导回访活动,会让人产生突发性的顿悟。即既然回访的重中之重是改进,是改进的效果,那么督导回访有没有缺失?在哪些方面有缺失?

      (一)缺失之一——缺对学校改进程度的“再改进”作深究

       先来看督导工作中的一个实例。在对某所学校的督导中,督导人员发现学校的课程建设方面,“三类课程”开设缺了探究性课程的内容,学校也有类似的督导需求,希望督学能就探究型课程的开发提出指导,并在督导报告中提出问题与建议。督导回访时,改进的课表呈现了探究性课程的开设,学校在回访汇报会上也回应了开设探究性课程的过程和方法。

       按照目前督导人员对上例的回访方式 ,既然学校积极地改进了,探究课也从无到有了,那督导报告中给出个肯定性评价就理所当然地终结了这次督导工作。这里呈现的正是常规性的督导工作链,即督导发现问题—提出问题并附建议—学校改进—回访确认问题解决—督导任务完成。

       但是,着力于学校的发展,特别是改进发展督导观认为,上述督导还缺失力道。因为探究性课程的开设,仅仅满足从无到有是远远不够的,还有诸多的环节需要继续跟进。如开课的内容学生需要吗?开课的方式学生喜欢吗?现有的师资能保证教学的效果吗?新开设的探究课与其他(基础性、拓展性)课程之间的比例协调吗?等。这其实就是对探究性课程开设程度作更高层次的改进深究。在这种督导引领下,督导学校也就会寻着既有的学校需求点,对应的督后改进点,作深一层次思考和进一步的改进,这种对原有改进点进行深究的督导回访,就会不断推进督导学校的再发展。

      (二)缺失之二——缺对学校“建议改进”后“再建议”的气魄

       发展性督导本身也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,这个过程遵循“建议—改进—再建议—再改进”的规律,即实践和认识的发展规律。一次建议和改进只是发展中的一个阶段,并非发展的终点,这里所说的气魄,是指学校督导中,督导方发现了问题,提出了督导建议和指导,学校遵从了督导建议有了改进的行动,并被督导方认可。此时,督导方有没有勇气对学校再提出:“改进”后“再改进”的建议、“建议”后“再建议”的意见。

       通常会有这样的声音,“学校已经改进了,要求不要太高,否则学校会受不了”。其实,这里的关键,是以怎样的方式在回访中与学校沟通,如果立足点是学校的发展,而不是功利性的得失评估,那么,学校是会乐意接纳“再改进”的建议的。督导人员的回访智慧,是融入双方的共同基准点,把推进学校发展的姿态充分表达,那么,气魄和胆识也会油然而生。

      (三)缺失之三——缺对学校督导服务后再次服务的耐心

       现实的督导中,督导人员的工作强度也是不言而喻的。无论从学校,还是从督导方都有比较普遍的观点认为:现场督导学校去过了,报告也已经下发了,学校的改进计划书也交出了,督导任务也就算完成了。至于回访,不过是走走形式,甚至于错误地认为回访并非是督导的必要环节。更何况当下区域督导人员的配置总量、存量均不足,加之体制、机制没能理顺,督导人员的工作情绪又不稳定,这就造成了督导人员缺少督导服务后再次服务的耐心。这是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。

       为此,我们觉得一方面,督导部门的领导要关心自己的团队,力争改善目前的现状,同时督导人员也应该遵守职业规范,服务学校、服务学校的发展需求,加强督后的再次服务频度。事实上,学校经历了督导后,立足于发展,可能对督导人员的指导需求更迫切,更期待。尤其是责任督学,我们觉得定要加强“现场督导”后的服务跟进,真正实现督导学校后的改进服务目标,实现学校的发展。


返回